目前分類:影劇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三國時代的故事,古今中外有不少人去探討,甚至出書,尤其在謀略面與管理學。其中,曹操無疑地乃熱門人選之一,他懂得把握機會充分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與資源而打下一片江山,可謂"亂世竄出奸雄,奸雄創造時代",他也是三國一統最大的推手,促使曹魏成為三國最後的贏家。也許因為如此,曹操模式成了某些人所推崇或仿效的目標。

但是,我不認為曹操是一個真正成功的典範。
俗話說的好:莫以成敗論英雄,何況曹魏的成功是運氣的成份居多,若不是劉禪太不適合做主子、若不是孔明與司馬懿的最後一戰,一場及時雨讓司馬懿死裡逃生、若不是孔明英年早逝...等等,最後的天下應該是蜀漢的才對。

若把劉備的蜀與曹操的魏當成兩家公司來看,領導管理方面有何不同呢?一樣都是賞罰分明啊!但是劉備的中心思想是一貫的,跟隨者大多是慕名而來的認同者,亦或是越來越被感化者,所以這些跟隨的人大都有著近似主公的心志與願景,而在一起奮鬥;然而曹操的帶人卻不如劉備那樣帶心,他多的是沉府與手段,在他底下做事有無形的壓力,久而久之還會有一種恐懼,因為他沒有劉備那樣重原則,除了對外可以不擇手段,對內也不見得會按牌理出牌,所以做部下的往往摸不準主子的心理。

撇開東吳的自成一脈不論,相對於劉備的曹操,很早就統合了許多軟硬體資源納為己用,做手下的都可以有穩定的待遇,自然益發兵多將廣,但可以說真話的人越來越少,做主子的習慣虛虛實實的算計,濫殺過不少無辜,自然也就更加會猜忌,上行下效,內部的猜忌鬥爭到了其後代曹丕時發揮到極致,相關幕僚也不遑多讓;而劉備早期的顛沛流離,所聚集的人材都是有理想有抱負的忠賢智勇之輩,雖不如東吳、曹操所佔地緣之便,但也感召了不少菁英,上下齊心協力為了遠大的目標一起努力。

這一篇我寫曹操,也寫曹操與劉備的對比,呼應本系列首篇後段所預留的伏筆。曹操陣營在荀彧心冷後,就再也沒人敢提諫言,屬下幾乎都是順著君主的心意在說話,心底盤算著如何能更高官厚祿,在內部汲汲營營,對外少有前瞻性,除了日益衰弱的曹操外。整體架構由始至終只有更壞沒有更好,身為統帥的曹操因為虧心事做太多,尤其枉殺許多無辜性命,所以總是難以熟睡,即使做夢也是做惡夢,一堆冤親債主排隊等著找他,這樣的人生當然活不長。二子曹丕也得了不少真傳,為了繼承大位而骨肉相殘...等等,這樣的體系能吸引多少真正的人才?即使有,在那樣的風氣下又能真正做什麼大事?表面看起來是兵多將廣,但能感召到真正有才能的賢士是很少的。


而劉備集團完全是另一種風貌,大家受到劉備仁義的精神感召,並且培養出近似靈魂相繫的革命情感;文官譬如諸葛亮,智識卓越,武將譬如趙雲,能夠獨當一面,眾志成城輔佐著主公,以集團未來為己任,置個人生死於度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首者不用像曹操好似十項全能,事事都要操心或不放心,只要能夠統御就行了,不然做領導的會累死,而且這樣的領導死後,該組織很容易垮。假設劉備+諸葛亮vs曹操+司馬懿,這兩家公司的關鍵人物都健康無虞的話,正常發展下去,我一定看好劉備一方勝出,因為劉備這方比較團結,不會耗在內部無謂的人事糾葛,比較有夢想與開創性,也比較有創新力,又敢衝敢拼等等。

許多人把曹操歸類為真小人,把劉備歸類為偽君子,我卻認為曹操是偽小人《虛偽的小人》,明明就常常當小人,卻希望把自己塑造成拯救天下蒼生的超級丞相,讓天下人都感恩戴德,不認同的人都是不了解他、誤解他。而劉備是真君子《真正的君子》,否則單憑他早期那一點勢力,經過流離失所與許多挫折後,他哪能一直堅持下去?如果心中沒有一份特殊的執著?如果他只是一個勢利的人?做人做事要符合仁義或正義原則哪裏錯了?寫到這,我就聯想起近年來有某些支持特定政黨的網友,常常在網路上發表一些扭曲的、似是而非的言論,只為扳倒另一黨,讓明眼人看了只會更對這群人反感,尤其還有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在自己的博客上連結粗俗不堪的低級文宣,只為抹黑而抹黑,卻提不出要抹黑的對象有任何事實根據,只會污衊,這些舉動在我來看,不但沒有使他人扣到分,反而給自己扣了分。我寫的文章若屬於大範疇,一定會留一些空間讓讀者有更多機會與我互動,因為一方面我無法將所有可能涉及的話題都囊括,另一方面我若陳列太多自問自答,恐怕不見得都是讀者所需要的。

說了那麼多,其實有一個共通的重點:『道德』。仁政的程度是可以比較的,自私的程度也是可以比較的。看看過去的世界史,哪個國家道德越敗壞,那個國家就越衰敗;哪個國家道德越提昇,那個國家就越興盛。在此我特別推薦一個節目「高點三人行」(第四台44頻道:高點電視台 週一至週五 2200~2300),很有深度與廣度的節目,節目中常常強調"道德"與"學習",蠻符合我這篇想表達的精神,很多人關心民生經濟問題,但是根本的條件在於國強,最近網路上流傳一個疑問:美國不斷走下坡的同時,華人世界有可能超越嗎?我的想法是如果我們從現在開始,從上到下從左到右都注重「德智體群美」(德最重要,其他並重),並且活到老學到老,答案會是肯定並指日可待的。容我引用「高點三人行」節目的部份內容,未來最適合我們的道路將是可以互補的兩岸合作,一起開創世界性品牌,那文化的底蘊就很重要了,有文化特色才能吸引世界各國認同與尊崇,但有道德才真正能孕育文化,講得更簡單點,就是一種道,既然講到這裏,我有必要講得更清楚一點,那不是做個廣告,光有個形式就好,而是讓人感受到一種人生的態度、一種社會性的風格。若一個產品再強,但它的來源國惡名昭彰,盡做些喪盡天良、見不得人的事,該產品不會暢銷;若一個地方非常值得觀光,但那裏的民風滿口髒話、充滿詐騙、垃圾到處丟、隨地大小便,該地的觀光業不會旺的。許多國人的習慣都太隨便了,道德會敗壞不是等到事情大條了才算,都是從小處開始的,覺得無所謂,很多合理化的藉口,又沒人看到,有何關係,不要見光就好;這使我想到了一個小孩長大後咬掉母親乳頭的故事...勿以惡小而為之,習性(胃口)會漸漸擴大的...

如果只曉得玩弄權術、算計鬥爭、操弄人心,即使成功也只是短暫的;學習(閱讀)卻能擴展視野、提昇競爭力、更有遠見。紅頂商人胡雪巖曾經富可驕國,但永遠只會靠些老把戲硬拼硬闖,結果說垮就垮,轉眼成空。

平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談曹操前,我突然想先說一下呂布
有關於呂布,在新三國裡他與丁原的那段過去幾乎未被提及,而與董卓的決裂乃出自王允貂蟬的連環計與美人計之下,結果是符合當時多數人的期待,這些我無意去探討;而是想來探討之後有了陳宮輔佐而自成一格的呂布,其興衰的某些要點。

如前提,起初的呂布在列強環伺下而顯得人單勢薄,而在軍師陳宮的協助及後來與劉備的結盟下,終能穩固一席之地;也使得臨近的曹操雖然一直急欲進犯,卻也無法輕取。呂布如果沒有陳宮這位貴人屢屢助其趨吉避凶、化險為夷的話,真的還不如早點深山退隱去;可惜後來還是被曹操收買的陳珪父子的甜言蜜語所迷惑,最終導致他棄陳宮如敝屣,很快地就一敗塗地了。

陳宮,原是一地方小官,因為遇到曹操,被曹操的滿腔熱血所感動,於是一起開始了起義之旅。但是在見證了曹操的『寧可我負天下人,莫讓天下人負我』的原則以及『為了讓自己毫無後顧之憂(即使這絲毫之憂是多餘的、輕率的),寧可錯殺在危難中熱情收留自己的親戚,而且男女老幼全家通殺,不留半個活口!!』的實例之後,馬上就離開了曹操。後來在因緣際會下而去輔佐呂布...  在陳宮的眼裏,曹操雖有雄才有智謀,但有時太冷血太殘忍,這種人實在不能跟隨;而呂布,雖然除了"武功蓋天下"外,幾乎是一無是處,但是他"單純"。

不過,也就是因為呂布太過單純了,才會中了陳珪父子的計謀,而不管長期幫助他的軍師陳宮如何苦口婆心的勸誡。 /  雖然沒有軍師般的頭腦,但在面臨決策時的呂布,如果至少能聽進陳宮說的這句話:「陳珪父子歷來就有賣主求榮的記錄、不忠不義的風評。」也許就會對陳珪父子的口蜜腹劍多一分防備;對陳宮的忠言逆耳多一分認真了。應該也就不會慘敗於曹操之手,落得死無全屍的下場,也害他最愛的貂蟬  以及對他最好的陳宮都死於非命。

好一個離間計,當下不敢直纓其鋒的曹操,只簡單安插了陳珪父子就成功分化了呂布陳宮,也分化了呂布劉備的聯盟,輕鬆達到了戰略目的。

平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年前,我曾閱讀羅貫中的大作"三國演義"
,應該是原文吧,因為都是文言文,但還不至於艱澀難懂~因為越看越有興趣,那些文言文就越看越順,也因為興趣,上卷與下卷厚厚兩大本在我當時想像不到的時間內K完了,這個奇蹟讓原本不太愛看書的我,發現原來自己還有這種能耐,呵!

雖然原著我只看了一遍,到現在很多細節記不太清楚了,但是我永遠記得內容很精采,那種看完一章就很想接著看下一章的感覺!最近看了大陸拍的新三國使我感受良多,一度感覺比書本還精彩,但在我剛才回顧以前看書的記憶後,應該說看書與看戲各有各的樂趣!我看過的大陸戲劇不多,可是每齣戲都令我感受到其嚴謹、認真、用心,還有深度!我想,如果連演藝事業都做的這樣努力,那何況是其它事業!!如此,一個國家不強盛才奇怪。

我認為不論是喜劇悲劇還是各種情境劇,只要能觸動人心的便是好戲,越深刻的更是!依我的印象,新三國的劇情應該是對原著做了少許的更改,我不太能確定是哪些地方,像是龐統之死就給了我全新的感受...原來龐統的死是他自己先想好的,就是為了讓主公能在不失仁義的情況下順利取得益州,這就是所謂的"士為知己者死"吧。我認為改的順與自然,就是改的好;而新三國正是如此。

並且有些不太重要的地方省略了,把一些重點人物加深刻劃,刻劃最多的當屬劉備及曹操,這也合情合理,這兩人的確是貫穿全劇的靈魂人物,恰恰也是我感受最update之處。先來說說劉備吧,劉備最有名的就是他一直守著的「仁義」,三國時代中有其他些許人物一直認為他是假仁假義,這可能一方面只是嘴上說說(心裡不見得這麼想),一方面是處於敵對的關係,有利害關係的緣故。在看劇的過程中,我也有過一點迷惘,但從他年輕看到老,發現他確實是一以貫之的把握這個原則,並且曾多次親口說出自己不能違背仁義這個原則,也正是這一點成就了他的魅力與屬下的向心力,特別是二弟關羽、三弟張飛、常山趙子龍(趙雲)死心塌地的跟隨,桃園三結義並共患難的兄弟之情自然是不用多說,趙雲的忠肝義膽也不在話下,他的英偉事蹟相信三國迷都耳熟能詳;特別是聰明絕頂的諸葛亮與龐統也都折服於劉備,以致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如果失去仁義,劉備就不是劉備了。劉備說的沒錯,他就是因為把握住自己的原則才造就了他的一切,也真的不同於其他諸侯特別的得到民心擁戴,如果他不這麼做,豈不是跟曹操一樣了嗎?

捫心自問,從小到大就算我沒變得多麼有學問,也學了不少聖賢的道理,但我能守得住哪一條?坦白說,我沒特別去抓住哪個點去做為自己的中心思想或準則,唉...(就算我開始嘗試抓住一條,我真能時時做到嗎?為善不易,順著人的本性倒是很容易) 而劉備,不管他心裡如何掙扎,但他所體現出來的都是真仁真義,在亂世中唯有梟雄容易出人頭地,在三國紛擾裡身為一方的主公要把持住仁義真的很不簡單,好幾次在關鍵時刻兩大軍師都對劉備極力苦勸,但只要違反仁義原則劉備就不允,譬如臥龍(孔明)在荊州問題上的見解,雖是積極務實卻與主公更深一層的大原則有抵觸;譬如鳳雛(龐統)在取益州過程上的想法,雖是很輕鬆簡單,同樣也是不像主公顧慮的多 ...等等。做為一個智者,孔明與龐統絕對是箇中翹楚;而身為一個領導,劉備卻好似笨蛋一個,有時反而捨近求遠,寧願作吃力不討好的事...關於這種好像傻瓜的行為,之後我再一併探討。

接著來說說曹操, ...待續

平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